close

使用傳統刮鬍方式一段時間了,有感於國內在這塊的資料還很少,閱讀許多國外論壇時,他們慣用的縮寫術語我們又無法馬上意會,所以小整理一篇方便參考。
至於常見的DE RAZOR(雙面安全刀片)、SAFETY RAZOR(安全刮鬍刀)、STRAIGHT RAZOR(直剃刀)、STROP(蕩刀)......等詞彙,由於在台灣能見度已經很高了,意思上通常也挺直接明瞭,就不是本篇整理的範疇。
.
對於以下剃鬚完成度的描述並非有絕對的分界,一些老外也會有自己的解讀;我這邊就從各論壇中擷取較為一致的觀點,或較易區辨的邏輯來整理,以減少後續可能的混淆。
剃鬚完成度術語:
BBS (baby bottom smooth) 如嬰兒屁股般光滑─不論用指尖順向、側向、逆向都摸不出鬍渣;也有人會以棉球測試為標準,各向以棉球滑過臉頰均不會勾出纖維。
DFS (damn fine shave) 非常優良的剃鬚(帶驚嘆感)─意味在常態的剃鬚流程後~你已經相當滿意;從效果而言,可解讀為順摸、側摸都光滑,逆摸時會感覺到微小的鬍渣。
CCS (close comfortable shave) 貼身而舒適的剃鬚─以「舒適」為主要訴求,剃鬚已經非常短並貼近皮膚;順摸光滑,側摸、逆摸則會檢查到微小的鬍渣。
SAS (socially acceptable shave) 社會可接受的剃鬚─定義廣泛,可理解為大致上有整理過,端看你身處的社會群體文化對「有打理過」的接受度。
完成度比較:
BBS>DFS>CCS>SAS
.
剃鬚方向術語:
WTG (With the grain shaving) 順刮─順著毛髮生長的方向剃鬚,能產生最少的刺激感,但會比其他兩種方式需要稍大的角度。
●XTG (Across the grain shaving) 側刮─剃鬚方向與生長方向成90度;例如毛髮垂直生長時,以水平剃除剔除。
●ATG (Against the grain shaving) 逆刮─剃鬚方式與生長方向相反,刺激度與其他兩種相比較高,也需要更小的操作角度。
.
關於剃鬚角度:
●Shallow Angle Shaving 淺角剃鬚─刀片以更小角度切割,因此手柄遠離臉部。
●Steep Angle Shaving 陡角剃鬚─刀片以更大角度切割,因此手柄會靠近臉部。
●Neutral Angle 中性角度─即頂蓋邊緣與護桿連成一線的自然接觸角度。
●Riding The Cap 騎(倚靠)頂蓋─通常用於描述淺角剃鬚。
●Riding The Guard 騎(倚靠)護桿─通常用於描述陡角剃鬚。
.
刀頭與護桿型式:
SB (soild bar)實心護桿─外觀最簡潔的直條式護桿,純粹靠金屬面滑動。
SC (scalloped)扇貝桿─多加了一些凹痕或波浪狀,皮膚觸感其實與實心桿差異不大,但能保留稍多泡沫潤滑。
OC (open comb)開齒/開梳─顧名思義呈現梳齒狀,是最早出現的雙面刮鬍刀形式;毛髮通過性佳、便於修整蓄鬍邊緣,但較需留意小痘痘與皮膚瑕疵。
DC (dual comb)複合護桿─只要兩側護桿形式不同就算,最常見的是一側SB、一側OC的設定;在一個刀頭實現兩種效率,算是最簡單的可調概念。
Double comb雙層梳齒──指頂蓋與護桿皆為開齒式的設計;來自於1940年代的的 Grand Shave King,現代復刻版則有Phoenix DOC、Razorock Sloc、 Yaqi Mellon。
.
對器材或各方面的討論:
YMMV (Your mileage may very)原本是來自於汽車廣告,為了避免消費者覺得宣稱過於誇大而加上的標語;後來廣泛被剃鬚圈討論時用作「見仁見智」「每個人都有不同感受」的意思。
RAD (razor acquisition disorder) 刮鬍刀獲得障礙─指忍不住一直蒐藏新刮鬍刀的狀態,有些人會說「希望這把刀可以治好我的RAD」;這樣的用法常見在各種嗜好蒐藏中,例如菸斗論壇的PAD。
.
----------
最後來談談關於「鬍子應該刮得多乾淨」這件事。
由於鬍子會持續生長,有些人還長得很快,多數人的BBS通常只維持在剛剃完一段時間而已;若強迫性的追求BBS,使用了多次XTG與ATG修飾~不但壓力很大,其實也會給皮膚帶來過多刺激。如果今天有重要約會,或可能要出席重要場合,那自然是做好BBS的準備較佳。
.
至於每天上班、出門......需要天天刮鬍以維持一定的整潔外觀,亦可能只是單純很享受剃鬚、每天都想刮一下,則個人會建議維持在DFS~CCS之間就可以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W 的頭像
    YW

    無病所以要呻吟

    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