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老式刮鬍刀到底適不適合剃光頭」是一些人考慮進入濕剃時常有的念頭,連買刀的店家都問過我可否拍片分享剃頭心得。
.
原本我都是用電動工具剃頭的,電動工具無論如何都會有護網厚度,剃淨度相對受限,必須更頻繁剃頭以維持光頭外觀。
從改用老式剃鬚後,就跟著以雙面刮鬍刀手動剃頭到現在;由於手動刀片直接貼著皮膚操作、更能徹底刮除,但就和手排車一樣需要多些準備與注意,這裡歸納自己的感想。
.
------事前準備------
●頭部地圖──個人認為構思好頭部分區很重要,能提前規劃操作步驟、到哪裡開始換手剃或反手拿刀;甚至可不裝刀片模擬練習各區筆觸方向,才不會上陣手忙腳亂。例如我自己是右側邊>右頭頂>後腦杓>左側邊>左頭頂,並在後腦勺與頭頂部分反手持刀。
.
●刀款選擇──頭部很多位置難以直接從鏡子觀察,不像臉可正面看見哪裡有痘痘、疤痕……等皮膚狀況。
建議可先選中、低溫侵略度的刀款以減少誤傷,熟悉後再依喜好增減刀片感;但不必硬找極端溫和的刀,頭皮觸覺不比臉敏感,太少刀片感不易掌握操作角度,反而造成多餘刺激。
1.露出度可少──比較不會誤傷到痘痘或頭皮瑕疵。
2.間隙可大──容易找到角度,刀片觸感也會清晰一點。
3.手柄不需要太重──高舉手比較不容易痠;且剃頭常會要反拿刀,較少依賴「重力帶動通過」的效應。
4.手柄適合反拿──有尾端節或滾花延伸到刀柄下方皆可,才好分辨手柄末端位置;長柄也會比短柄更適合反拿,手勢會自在些。
.
------操作過程------
●分區上泡──頭皮面積比臉大很多,熟悉前會花更長時間,反使上好的剃鬚泡乾或消散了。其實也能分區上泡,只要先用碗打好較多的量,再隨操作區域塗上泡沫,這樣更容易掌握泡沫狀態;此舉雖非必需,對我倒是有用的。
.
●左右開弓──在臉上只以慣用手刮鬍沒什麼關係,但就剃頭而言換手的優勢顯而易見,用右手剃左邊頭部真的會像在做瑜珈。所以別逃避了,花點時間練吧;一開始不習慣很正常,實際並沒想像中難適應。
.
●拓展感官──除了鏡中能看到的角度有限,且剃頭時更難戴眼鏡,所以真心建議別只依賴眼睛;儘量用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「皮膚」體會刀片作用+「耳朵」聽通過毛髮的回饋聲,配合最敏感的「指尖」檢查。
.
●避免滴水──連抖M都不會希望肥皂水流進眼睛,故剃頭過程沖洗刀後,記得讓刀滴個水+用毛巾擦下手,可以減少很多張不開眼哇哇叫的機率。
.
最後還是要提醒,務必要保持跟刮臉相同的「放輕」「不反覆追刀」「不強求BBS」等原則,不心急才少讓頭皮受罪;隨著剃頭次數、完成度自然慢慢提升。開始一定比較花時間,但會愈來愈得心應手。
- Jul 06 Wed 2022 17:00
老式刮鬍刀剃頭心得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