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《DE美工刀的地域時空差異》
陸續蒐集了些特殊的DE美工刀,都是使用雙面刮鬍刀片,想大致整理我在他們間看到的不同。
.
●最上層
約1919~1920左右註冊專利的「Jigger」,為目前所知最早紀載的DE美工刀。
身為首位創造者,當然什麼功能都想塞,設定最多用途,一些概念在下面那些子孫還能見到;外殼用料也是當中最厚實的,握在手裡沉甸甸。
.
●第二層
是約1930年代美、加地區的設計。
發展一段時間後,可以看到尺寸、結構演變得趨向實用性;另由於他們本土不受戰爭影響、商業條件充裕,很多成為企業禮贈品──印上各式圖案與LOGO;或像右邊加拿大吉列分社的製品,嘗試新奇伸縮+無螺絲結構,沖壓加工也很精緻。
.
●第三層
發源自歐洲的款式,這組最適合當手排超級小刀每天粗用。
因為是二戰主要舞台,資源有限、可靠優先,會發現它們更簡單直接;刀片幾乎是純靠摩擦力塞入,少有額外的旋轉、固定機制。
他們除了日常實用,亦常被提供給轟炸機、逃生艇、戰俘營、間諜......做為備用工具,總不能要用時才發現它自己斷了啊。
.
補充有趣的一點,在盟軍與軸心國,皆能找到右邊那款大同小異的兄弟;如英國的「Handy MP Knife」、德國的「Kriegsmarine Lifeboat Survival Cutter」、俄國的「чинка」......或許是分布最廣的品種。
.
●第四層
我尚不確定,但可能出自戰後的日本。
能看出它外形、細節都有美國版本的影子;增加更精巧可靠的鎖定結構,避免刀片滑動或解鎖,是個人認為最完備的設計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